3月3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座谈会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23-03-08 作者:王珍 朱天婕 叶柏荣

(2023/03/07 上观新闻)

  近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3月3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紧扣《论述摘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并结合上海实际,理解论述对于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城市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根本理念是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统筹”为纲领,立足上海实际,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韧性的智慧城市,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章晓懿教授表示,期待本次座谈会可以围绕数字化转型、精细化治理等上海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和交流,推进城市治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助力国家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指出,《论述摘编》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战略家的谋划、设计师的智慧、领航人的风范。上海不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而且更应该成为国内城市工作、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排头兵。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从党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领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海应努力完成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篇章。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航认为,“统筹规划”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早在主政福建时,习近平就制定了城市发展的“3820”工程,强调城市发展要着眼长远,要根据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区域特色全面统筹,既实现市域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又要与周边相关城市群进行协作发展。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问题进行思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上海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龙头,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城市发展”的生动样本。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的根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指出,城镇化是国家的根本,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的根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人民城市”理念根植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人民城市”在目标上应该坚持以人民为目标,在内容上应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在路径上应该让人民当家作主。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春奎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民幸福。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是实现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城市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要避免城市病的发生,让城市更好地发挥人民生活幸福的功能,就需要建设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坚持统筹发展建设人民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决策参考编辑部主任熊竞结合《论述摘编》的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分享“政区视角下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初步思考”。他通过对比国际国内城市群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印证了从政区角度统筹城市三大结构的合理性。统筹三大结构,牵住了城市全局性工作的牛鼻子,而城市统筹发展的最终归宿还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系统性思考”为题,从人情味、城市特色、城市安全、空间约束性、群众参与度五个层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方面存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这些论述为接下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思考,为未来的城市治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梳理了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统筹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表示上海经验有助于城市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党和国家的城市发展工作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上海应更加积极地推动城市的深层次改革,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潘文轩研究员认为,生产是生活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生态价值转化为技术价值的渠道;生态是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需要生态的持续支持;生活是生产和生态的落脚点和归宿,这些都要以构建适度宜居的生活空间为目的。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从具体措施来说,要控制城市的开发程度,划定城市开发的边界,促进城市绿色低碳的发展;针对住房困难要完善租购并举的制度;同时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推动生活性的服务实现多样化发展、品质化升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超大城市治理的思想已日渐清晰:理念上是全生命周期,路径上是走符合超大城市规律和特点的新路子,做法上则是统筹各个方面。未来要进一步聚焦中国城市治理的系统谋划,扩大社会各个层面的共识,同时要放眼看世界,看到城市治理的各种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主持会议并作总结。他表示,《论述摘编》是基于四次城市工作会议经验的改进和完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中国城市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治理应从规划设计开始更多地转向关注人民的需求,听取人民的建议,提高人民建设城市的参与度。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

上一条:3月17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上海理论界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座谈研讨会”在沪举行 下一条:2022年11月18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