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4-01-06 作者:符豪

  2024年1月6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举办的“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十二届上海市委四次全会精神。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李增泉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之所在。上海财经大学一直把握时代脉搏,深度参与党和国家、上海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各种实践。过去一年,学校在临港新片区创建了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把大学办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临港一起跑出了改革发展的“加速度”。学校还整合现有智库资源,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以更强有力的声音对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发展大局建言献策,上海财经大学正在更高起点上呈现出发展的蓬勃生机。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在致辞中表示,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对上海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要求“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十二届上海市委四次全会审议通过重要决定,明确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部署,为上海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本次研讨会就是为了全面学习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交流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曾校长希望研究基地和广大专家学者担起重任、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深入研究、精准阐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做了题为《上海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旨演讲。刘校长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释。第一,如何理解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义。当下,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引领区、示范区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推进改革开放的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承担历史重任。第二,如何理解更高起点。结合上海在世界范围内突显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和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与上海的发展新起点相互叠加,共同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前行的“更高起点”。第三,如何落实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三是毫不含糊地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四是要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刘校长最后谈到,必须深刻领会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全面领会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之中的新战略构思,更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研讨真问题,用学理讲政治,把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专家发言第一阶段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主持。

  上海市社联兼职副主席、上海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围绕“从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更高起点”展开阐述。他认为,一是要在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二是要在大力培植和焕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三是要从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着重强调,要改革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他认为,改革说到底就是改变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不符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上层建筑。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改革的立场必须更加坚定,改革的目标必须更加明确,改革的对象必须更加精准,改革的途径必须更加全面,改革的效果必须更加明显,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鲁品越由南美现代化悲剧切入,探讨对外开放定位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规律。他认为,开放的方式决定一个民族走哪条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贸易结构中,非洲提供劳动力,南美提供资源,欧美以制造业跻身中心位置,构成资本主义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逻辑。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印度、东南亚成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中东和南美提供资源,欧美则以高科技和金融继续维持中心地位。我们的改革开放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打破垂直型低水平对外开放的老路,构建水平型、网络状、朝着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方向前进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周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为题发言。他认为,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基础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无法实现现代化,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和示范区,必须构建立体产业结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化的前提。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的生产力发展理论实现了巨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新路。现代化在原有观念里是西方的理论、西方的模式、西方的制度,必须在话语体系上形成中国特色。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叶海涛着重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基础。他认为,从本体论即自然概念角度,中国式现代化已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早期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从认识论即人与自然关系角度,人类逐渐改造自然界,以系统思维、系统工程统筹自然治理的社会历史进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从价值论共同价值角度,需要以生命共同体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专家发言第二阶段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首席专家丁晓钦主持。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着重探讨了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建构逻辑。他认为,在政治逻辑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我们的时代方位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在话语体系上,要对中国、对世界做出科学阐释,为世界文明作出积极贡献;在制度逻辑上,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还要积极创设条件发挥引领作用;在价值逻辑上,要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打通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之间的隔膜,打破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丛林逻辑;在叙事逻辑上,既要会讲多种话语,也要找到理解并愿意传播中国话语的当代“斯诺”。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章忠民着重讨论了如何充分发挥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他认为,上海堪当“第二个结合”新的思想解放排头兵。一是“第二个结合”对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和破解西方化、美国化的现代化迷思具有文明意义;二是“第二个结合”能够找回中华文明“真我”,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一个更加美好的现代化未来;三是上海是“第二个结合”优质的思想代表,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蕴含着开放、创新和包容,理应在“第二个结合”中担当思想解放的重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聚焦于以解放思想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他认为,从文本角度看。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超过两万字,从“活的灵魂”“精神谱系”等方面阐释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从历史角度看,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南方谈话和“第二个结合”是党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蕴含了解放思想的深层逻辑;从思想方法看,应当遵循总书记曾经指出的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的原则,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首席专家冒佩华围绕“更高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理论先行、理念先进、实践先导”,着重剖析了新时代上海的“龙头城市”作用。他认为,理论工作要走在前面,上海的理论先导作用要坚持和发扬;高水平开放需要更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大局观念,上海作为辐射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要有更大的发展格局,主动担负更大的发展责任;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需要上海加强研发引领,打造高端智库基地,拓展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各位专家纷纷表示,2024年开年之初,举办这样一场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充分体现了上海理论界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重视和服务国家战略建言献策的炽热情怀,一定能够发挥良好示范作用。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基地、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智库共同承办。

上一条:2024年1月12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业绩”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顺利举行 下一条:2024年1月4日下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