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研究员首先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国际问题与全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一带一路”概念已写入了国家宪法与党章,规定了中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略路径,我国的外交工作将在这一框架下逐步深入推进。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具有丰富内涵,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
此后,黄仁伟研究员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三大时代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逆全球化与全球化两种趋势究竟哪种将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是当今世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二个背景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GDP总量第一次在世界占比中低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二者在经济发展质量上仍存在差距,但是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了权力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性转移。第三个背景是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阶段性的变化。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和平崛起,当前中美之间产生的问题已无法用过去的老方法应对、解决。
黄仁伟研究员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梦、世界梦、共同命运、共同安全与发展等一系列概念基础上汇总提出的总体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含七大内涵。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当前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全球化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机遇又使全球性问题愈发尖锐,从而导致了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两种路径选择的对立。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选择了“美国第一”的反全球化立场,而中国则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选择支持全球化,并在全球治理中勇于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用共同发展和更加合理的治理机制解决当前的全球性问题。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达了对当前全球经济的看法。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财富的重新分配现象。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空心化与虚拟化现象,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中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正在日益增加。发达国家原有的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冲击、中产阶级财富增长停滞,引起了各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进而导致了这些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原有建制派与主流政治势力遭到动摇。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了对西方盟国体系的判断。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内部存在巨大裂痕,而亚太盟国体系迟迟无法完全建立。新安全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提倡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建立包容、共同的集体安全观。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当前国际秩序的总判断。目前,世界对全球治理领导权、路径等问题存在分歧,在以贸易体系改革为代表的经济治理领域尤其突出。美国企图在WTO改革过程中,通过发展中国家待遇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限制中国,同时谋求在WTO体系之外建立由美国主导的新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主张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共同、合作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代表着正确的义利观。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美国,采取的退出巴黎协定等一系列保守主义与单边主义举措是一种只顾眼前小利的短视行为,正在损耗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权与软实力,而中国则从人类发展的大义的高度,提倡先义后利、先予后取的正确义利观。
第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明了中国勇于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的决心。中国正在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其中,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就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实践的展开,发展与各类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有助于世界各国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
第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对外战略,而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体制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内外结合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与自信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问题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报告结束后与黄仁伟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交流。王健所长结合当天上午全所工作会议内容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科研人员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科建设与智库服务工作。此次活动也是国际所党总支开展的一项重要政治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国际所全体党员和员工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