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师师:用大数据方法破解“大数据杀熟”

发布时间:2021-04-30 作者:方师师,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1/04/30   光明日报)

  购买同样的商品,苹果系统手机用户要支付比安卓系统用户更高的价格;在某个出行平台约车,将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后可享受更大力度的优惠;网购记录多信用好,等来的却是可能更高的商品售价……“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成功引起一波波社会集体焦虑。

  “大数据杀熟”,概指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进而实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差异化定价并非一定构成“大数据杀熟”,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地区由于交易的不同数量、级别等出现不同价格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在这里,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对其购买意愿、购买习惯、购买能力等做出预测,并据此将一个较高的价格推给消费者的行为就构成了“一级价格歧视”。

  在传统商业交易中,一级价格歧视,即通俗意义上说的“看人报价”,往往很难实现。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可以使这种歧视成为现实。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共在生产,大数据能够预测个体未来的可能行为,通过界面设计强化诱导当下行为发生,随着用户使用频率的提高,画像数据不断积累,预测分析会更加精准,最终报价也可以趋近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极限,从而完成一个闭环的“陷阱”。

  目前对于大数据杀熟,主流的治理方式是加强政府监管,鼓励企业纠偏和自律,那么作为直接使用者和切身体验者,用户们应该怎么办?破解大数据杀熟有没有第三条道路?

  算法被滥用会造成价格歧视,但也可被用来发现问题。一种叫作“抓取审核”的方法,就是通过合法爬取网站上与价格相关的数据,比如地理信息、搜索排序、商品评论等,同性别、设备类型等进行关联比对,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价格歧视现象。而专业的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逆向工程接入API直接去进行测试,通过输入特定的数据结构问卷来获取输出结果,进而破解定价算法,审核模型偏见。

  提高算法素养和维权意识,形成整体性的良性共识。可能在几年前,算法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一个略带神秘的字眼,但随着智能设备、智能应用、智慧生活的逐渐普及深入,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算法无所不在的世界里。那么如何来认识算法,如何看待经由算法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如何调整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更好地适应并驾驭算法,可能是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素养。目前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用户算法权益的案例还非常少,很多人还不知该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都需要时间在社会中达成共识,需要社会各界关注重视。

  经由过去可以预测未来,而预知了未来又可以反推现在。有幅漫画描绘了行进中的人类,每个人都盯着自己手里的电子设备,步履匆匆。而在路边,两个机器人在安静地读书画画。图说是:人类在成瘾,机器在学习。大数据杀熟不是智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也不是最后一个问题,但未来会如何,取决于我们现在能否抬起头来,看看周围,想想方向,反思一下来路与自身。

  (作者:方师师,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条:俞使超:立大志、担大任 建功立业写青春 下一条:曾 峻:强化初心使命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