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上观新闻)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这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深刻革命,是以解放思想为逻辑起点的,从一开始就显现了思想的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蕴含着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其强大而独创性的思想逻辑,凝聚起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国力量,体现为民族梦想的力量、人民的创造力量、制度保障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力量、人格示范的力量和思想智慧的力量等多种力量的聚合和释放,彰显出新思想精神聚合的伟力。
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凝聚民族梦想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近代以来,虽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一刻也没有丢弃过勇于追求、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梦想,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具有很强的精神吸引力、凝聚力和鼓舞力。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就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复兴的强烈愿望和执着梦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中国梦”。他反复强调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同时鼓励每一个人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这就是旨在强调个人梦想、不同群体梦想都要融入民族复兴的梦想,以聚合梦想的力量。他为百年来的民族梦想,注入改革开放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源头活水。同时,他突出强调要以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实现民族梦想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凝聚人民的创造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强调指出,在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首先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作为历史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又是由改革开放所凝聚和激发出来的。
其次,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民正是在享有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切身感受中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激发起更大的创造创新的热情的。他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
其三,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的本质,就是要集中群众的智慧,从而更有效地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汇聚完成党的任务、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力量。习近平在地方从政时就常说: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矛盾和阻力。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就能够“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凝聚制度保障的力量
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凝聚和发挥我们制度的优势和力量。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他就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推进各方面的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凝聚制度保障的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十九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聚焦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突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所以,这个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制度效应和力量的真正有效实现,还是要“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站得稳、靠得住,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同时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努力打造又博又专、推陈出新的素养结构。总之,近40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以弘扬中国文化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一是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代大众化,增强理论自信,凝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能够立足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所以,全党“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二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明自信,凝聚中华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具有无比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同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因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三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文化自信的时代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包含了决定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丰富内容,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凝聚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力量。习近平强调,“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指出,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把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他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还是交流,尤其在重要的国际舞台上演讲时,都要着力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实践证明,像“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已经注入时代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文化认同度。
以坚持抓“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为重点——凝聚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格、气质、能力和作风的综合反映。习近平强调,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是相统一的。既要着眼于管住“绝大多数”,更要着力于抓好“关键少数”,要通过抓“关键少数”的人格修养及其示范影响作用,凝聚“绝大多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人格力量。
首先,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需要有一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作风务实的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我们党内涌现了一批具有强烈进取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担责,带领群众冲锋陷阵的领导干部,他们的人格风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当年,万里主政安徽,支持小岗村的探索,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就是这种勇于担当的人格精神和气度胆略,极大地保护了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习仲勋主政广东,提出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可谓石破天惊,就是这种敢为人先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人格力量,为中央建立深圳特区闯出了一条新路。今天,改革抢滩攻坚,同样需要一批有胆有识、有责有谋、作风优良的改革家。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其次,改革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所谓“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主要负责干部,他们的人格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习近平强调,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最后,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更在于共产党人的集体人格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所谓集体人格,就是指全体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格的共性,即党性。习近平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要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凝聚思想智慧的力量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他曾总体概括为四句话,“就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这个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朴素辩证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的有机融合,闪耀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是明确提出“两个革命”相结合的方法论观点。他强调,“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方法论。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辩证统一。他指出,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三是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两者的关系,就是在改革探索中理论与实践、局部和整体、过程和阶段、点和面关系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四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辩证统一。他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聚焦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环节,力求精准发力,确保取得实效。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
五是实现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整体协调的辩证统一。他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六是坚持理念引领和战略性、操作性的辩证统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改革的理念,对于改革的战略设计和操作举措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改革的谋划设计要有战略性,即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宏观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实施方案,要有操作性,执行性,做到可落实、能检查、易评估、见实效。三者联动,虚实相生,形成整体效应。
七是坚持勇气和智慧的辩证统一。他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所谓勇气,就是胆子要大,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所谓智慧,就是方向要准,行驶要稳,不能蛮干,要巧干,要做到“蹄疾而步稳”。
八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一把手”负责相统一。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同时,各级党委在加强对改革的集体领导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必须“亲历亲为”,要善于“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注意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