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源:着力推进人民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

发布时间:2023-07-16 作者:邬思源

  一、作者简介

  邬思源,博士,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网络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育才奖与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二、书籍简介

  近年来,上海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促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对新发展阶段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新形势,上海应乘势而上,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

  人民城市建设中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重要意义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主张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如果城市建设离开了人民群众,城市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败。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这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随着互联网技术使用的日益普遍以及数据技术的愈加成熟,当今许多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公共服务也日益实现数字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的步伐日益加快,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城市仍有一些群体难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务数字化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城市建设中,需要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使这一重要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共享性。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基于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和政府基本职责,设计一整套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制度建构中保证所有人机会均等,最大限度推进人民群众有能力和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在分配正义上共享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入数字化时代,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日益普遍。这些公共服务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关,也更多地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有关,而这些精神生活的满足相当部分来自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进入数字化时代,只有当数字化公共服务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当人们深切感受到他们享有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心灵世界就会形成一种非常满足的充实感。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

  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客观要求

  数字经济与公共服务密不可分,数字经济的崛起本身为公共服务数字化带来了机遇,公共服务本身也可以使数字经济做强做大,同时对数字化公共服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数字经济的产品与服务是为“人”服务和使用的,因而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考虑“人”在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智能化并不简单等同于人性化,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不必然带来人性化的进展。让智能技术充满人性色彩,让技术触角到达不了的地方同样充满真情,需要用爱心和关怀来加温。只有当智能化的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时,智能化建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数字社会既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更是充满着人性关怀和文明温度的社会。数字社会建设既要智能化,更要人性化,需要二者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统筹推进智能化、人性化协调发展,数字社会建设才能根深叶茂、行稳致远。

  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软实力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数字化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在城市中,数字化公共服务成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从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这一角度看,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居民在使用数字化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满意度。在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百姓生活的时代,城市管理者只有将市民使用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纳入城市软实力的范畴,才能真正彰显城市治理的人性化,体现城市的暖色调,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二是政府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政府数据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在大数据时代的深入发展。当前许多城市提出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做到这一点,数据开放是必然的选择。数据开放能激发全社会的智慧和创意,产生巨大的数字红利。三是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度。对于城市来说,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公共服务所追求的“获得感”在本质上是基于主体体验而形成的情感,只有社会成员真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才能获得满足。没有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共享发展只能是无本之木。四是公共服务数据的安全程度。数字政府建设,必须要把数据安全放在首位。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不仅包括人民群众在现实空间的安全感,也包括在使用网络数据时带来的安全感。

  上海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成效与经验

  上海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十多年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2020年11月,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202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对上海数字化发展基础与经验进行了总结概括,也为未来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明确了方向与目标。

  上海坚持将数字治理理念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发展,全力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化大都市,切实提升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力与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全面推广智慧生活应用,努力提升现代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构建完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发展,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四是助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跨越数字鸿沟,包括制定政府和企业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规范、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年度重点场景建设、开展全市为老助残数字化培训。

  上海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城市运行质量显著提升;治理方式与手段得到改进,城市治理效能迅速提升;社会生产生活品质快速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制度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推进完善规划引领机制、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法治化。

  上海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党对数字治理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坚持城市发展共建与成果共享相结合,在共建中推进共享,以共享引领共建;坚持数字开放与安全相结合,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上海在数字化公共服务贡献方面,立足自身,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敢为天下先,无愧于党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期许。为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抓住新机遇,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

  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中应遵循的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不等于居民就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成果。需要澄清类似的误区,即数字化转型自然而然会导向数字鸿沟的弥合。既要有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警觉,同时也应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西方国家推进数字化转型并未真正让广大民众受益这一弊端,使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成果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

  二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要增强数字治理与人文建设之间的融合,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推动数字技术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多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服务,让社会弱势群体、新技术边缘人群能够享受到数字红利,营造既有效率、又有温度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尊崇技术的和合理念。进入数字化时代,对于数字技术的习得和使用的要求更为复杂、更具综合性。我们应明确,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先进程度,仍然需要强调和合技术,即人类主体根据自己目标,利用和开发智能、经验、工具等一切手段和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化之间的冲突获得和合。

  四是倡导包容性理念。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由于经济、教育、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信息数字技术也带来数字鸿沟。弥合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发展有更多的选择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应在全社会倡导包容性原则,使之融汇在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电信企业智能产品的技术设计、家庭反哺等行动中,使城市更具亲和力。

  加快完善城市AIoT基础设施,为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提供坚实的物质前提

  面对未来,上海要全面提升引领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城市软实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城市样板,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水平,使数字生活成为新风尚,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活服务生态,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新范式,这就需要夯实信息化数字化的物质基础,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2021年10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集成发展新一代感知、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建设城市资源标识解析系统,提供城市资源全面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化的统一规范,加快实现城市“物联、数联、智联”,包括:部署全域智能感知终端、建设立体高速信息网络、打造高端低碳算力集群、推动传统设施智化提升,构筑起牢固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完善“两网”及其融合,打造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治理格局

  多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展示了政务信息化基础雄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成效显著的治理特色,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等海派气质的历史文化特色。

  要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推进两网融合,完善多元参与主体的数字治理机制。坚持党委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提高数据治理能力,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和创新,善用数据管理,提升对数字的认知度、数字的敏感度和数字安全度。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进行网格化建设,调动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积极性,实现共治共享。将政务处理向市民开放,广泛开展咨询听证会,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人心。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与安全的法治化,加强对广大市民数据素养的培育。

  弥合数字鸿沟,使城市每个人共享数字化公共服务成果

  上海虽然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使用的普及率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但仍需注意到上海的老年人群体基数大、残障人士近60万人的客观现实。由于经济、教育、生理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群体是“数字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数字技术的发展有阶段性和规律性,有先行者就有落后者,有优势群体就有弱势群体。数字鸿沟无论对中国城市还是乡村都将是长期挑战,需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数字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理应更受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社会的正义、进步、公平和普惠。

  上海在现有成果基础上,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体层面推进数字鸿沟的弥合:出台相关保护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数字权益的法律,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强化监管和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家庭的代际反哺功能与老年人、残障人士自身的作用。

上一条:杜欢政:人民城市建设亟需补齐环境治理短板 下一条:杜欢政:人民城市建设亟需补齐环境治理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