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芳:在劳动中把“小我”融入“大我”

发布时间:2020-04-30 作者:张乃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0/04/30  光明日报)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青年学生们的表现。今年2月,地处抗疫重点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发出倡议,号召全校返乡师生就地帮助春耕生产,把书本知识用在生产实践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不光他们,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一张张精彩答卷。

  可是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年对劳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渴望不劳而获、盲目消费。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向阳成长,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能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家长要首先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引导大中小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年一代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吸纳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等相关内容,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做足准备。

  我们为年轻人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了什么样的未来。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作者:张乃芳,系华北电力大学文化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耿建扩 光明智库副研究员 焦德武) 

上一条:赵黎明:多策并举化解创新难题 下一条:马怀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