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目前,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复工复产率超过八成,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近期,国际疫情蔓延、境外病例输入给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工作,从各个方面守住疫情防控的关口。
在此,社区是疫情防控重要关口,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关键性节点作用。此次疫情发生以来,400多万名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战斗在全国65万个社区一线,从事教育宣传、出入管理、监测疫情、整治环境卫生、配送发放物资、帮扶困难居民等工作,筑起坚固的疫情防控基层战线,在切断病毒传播、遏制疫情扩散、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久前,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指导方案,为疫情防控及社区服务工作开展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很有帮助。方案提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社区疫情防控总体策略,在精细化、精准化方面建议以县域(市、区、旗)为单位,通过确定县域疫情风险等级及社区疫情的划分标准,科学精准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各个社区实施差异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还强调社区依法有序防控、防止过度防控的重要性,不得超出分区分级防控工作的要求,采取过度防控措施;社区不得采取全面封闭社区、全面禁止居民出行、全面拒绝外来人口入内的简单方式进行管理;社区不得以防控疫情的名义损害人民群众的财产、人身等合法权益。这就要确保社区疫情防控措施实施差异化,避免“一刀切”式社区管理。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变化,我国不同县域、同一县域的不同社区在疫情严重程度、所面临主要问题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各社区应根据指导方案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本社区疫情风险等级,根据所属风险等级不同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不能用“一刀切”方式简单处理。社区疫情防控既要有效防止疫情蔓延,又要确保必要的社会流动,既要坚持严格防范又要兼备人性化,只有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才能赢得抗击疫情战役的最终胜利。
在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的双重压力下,社区要不断改进、调整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确保每项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社区还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制止、消除歧视性言行,鼓励公众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构筑群防群控的全民防线。要动员人民群众加入防疫抗疫的战役中,调动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当前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的战役,人民群众是参与疫情防控的重要主体,是防控疫情重要力量。社区疫情防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区可组织居民广泛参与防控工作,共同开展调解矛盾纠纷、出入管理、整治环境卫生、配送发放物资等工作。
社区疫情防控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防控精准度和效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来临,在疫情防控中广泛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将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社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社区居民需要经过身份信息识别、口罩佩戴检测、体温检测等步骤后,才能顺利进入社区和单元。大数据被广泛运用在身份核验、疫情标记分享、疫情信息上报反馈等方面,为精准筛查流动人员健康状况和判断疫情态势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政府和社区作出精准的管理决策。
社区在防控疫情时,要注重保护人民群众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此次疫情防控中,一些城市和地区采取了封城、封小区、封路等措施,限制人们出行自由。虽然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措施,但也必须遵循适当限度、公开透明、非歧视等原则,同时应遵循比例原则,采取限制最小或者损害最少的方式进行。比如社区一方面应及时、全面、有效公开疫情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在搜集和公布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信息时,应注意公开的范围和尺度,避免侵犯公民隐私权。
社区应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方法、工作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减少疫情防控对社区居民工作生活的影响,助力社会和经济发展。
(作者:王锴,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