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植:打好“组合拳” 蝶变换新颜

发布时间:2020-04-29 作者:于小植,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0/04/29  光明日报)

   【专家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在扶贫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更加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影响力。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新疆阿克苏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近年来,阿克苏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突出党建引领,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踏踏实实,用扎实务实的态度和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实现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取得令人振奋的脱贫成就。

  贫困是外部环境和人的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达成具有同构关系。在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的脱贫动机与脱贫效果的达成同样具有同构关系。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有的贫困村民有“等靠要”的思维惯性,比如,等政府把钱财物发到自己手里、靠政府的“低保”生活,干部干、群众看,脱贫热情不高、内生动力不足。

  为破除这种思想,阿克苏地区党员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村民树立“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思想观念,以诚挚的情感打动贫困群众,用切实的行动帮助贫困群众,激发其脱贫热情,坚定其脱贫信心,与贫困群众同心相知、同声相应,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解决贫困问题就要细化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径。阿克苏地区精准确定贫困户,再细致分析不同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制定帮扶措施。不论是项目安排,还是资金使用,不论是措施到户,还是因村派人(第一书记),都紧紧围绕“精准”下功夫,做工作。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仅依靠土地无法实现整体脱贫。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因地制宜,做足产业扶贫“大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到本地区来;大力发展棉花及蔬菜种植,丰富了“菜篮子”,鼓了群众“钱袋子”;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把群众“送”到工作岗位上,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既保障了就业,又发展了产业;既提高了收入,还提高了生产技能与稳定脱贫能力。

  比如,新疆农科院专家对贫困群众进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群众学会果树修剪技术,实现了经济创收,实在的经济效益将使村民有动力继续学习良种培育技术、土壤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药配置技术等,来实现农业产量和经济收入的双增长。

  在阿克苏地区,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产业带动扶贫力度加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保障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阿克苏地区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啃下“硬骨头”,蝶变换新颜,谱写了脱贫攻坚的壮丽凯歌,需要总结和借鉴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期待阿克苏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于小植,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条:李 文:“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一条:清 翔: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