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就要使年度调控措施与长期结构调整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就要找准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症结所在,抓住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和优化结构的着力点,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就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在宏观调控中要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继续把改善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鼓励投资,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对明年的宏观调控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围绕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均衡、持续、适度的拉动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总量的增长要靠需求来拉动,质量的提升需要结构的调整优化来拉动。要通过增量调节,实现质量提升;通过质量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上发展短板,既是质的提升,又能带来量的增长。当前强调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就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有明晰的规划,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效运用,使年度调控措施与长期结构调整目标保持一致,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扩大有效需求。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外部冲击要有应对预案。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就要找准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症结所在,抓住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和优化结构的着力点,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就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要根据对调控成效的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工具、政策组合和调控力度,进行适时适度调控,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宏观调控不是代替和削弱市场的作用,而是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预期目标。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继续把改善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出发点
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我们把改善民生、扩大居民消费作为重点,改变了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的局面,既提高了人民消费水平、增强了人民获得感,又提高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31.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比2010年降低了33.9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相当于每年有1/3左右的GDP由过去用于投资转变为用于消费,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宏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应当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升级的阶段,人们对医疗、健康、教育、休闲、旅游、信息、文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扩大消费仍有较大空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亟待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潜在需求巨大,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今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如果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能够入市,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一是有利于为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筹集资金;二是有利于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并稳定城市房地产价格;三是有利于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本,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小镇建设,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释放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将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重要作用。城市里一些老城区,房屋破旧,道路狭窄,地下管线老化,缺少停车场。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提高老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对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全国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如能建立社会化照护保障体系,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照护结合起来,既能减轻数千万家庭的负担,又能增加就业岗位。为旧楼房加装电梯,既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又能拉动需求,也是一件很值得干的善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加技能人才数量,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应建立大学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鼓励本科毕业生学一门专业技能,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公民出境游发展迅速,境外消费额不断增长。可以通过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等措施,把我国公民的境外消费吸引到境内。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鼓励投资
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大,可干的事情很多。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鼓励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以下一些领域仍有较大投资空间和增长潜力。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基础设施建设。对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应采取新型举国体制,组织产业联盟,充分满足资金需求,实行协同攻关。加快5G网络建设,形成泛在、安全、高效的移动网络,为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数字经济提供条件。二是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应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改性甲醇消除了普通甲醇腐蚀性、溶胀性、低温启动难三大弊病,以改性甲醇替代汽柴油和燃煤,有利于治理大气污染,充分利用国内低阶煤资源,减少石油进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这方面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有较大市场前景。三是发展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固废资源化、市场化,既可减少土地占用,又可减少碳排放。四是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农业。鼓励农户以耕地承包权入股,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兴办合作社、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设施化、精准化种植养殖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将拉动农用工业的发展,并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发展通用航空业。我国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已居全球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通用航空业还比较落后。应把发展通用航空业作为军民两用产业的重点,解决相关管理体制问题,使之尽快发展成为一个万亿元级的大产业。此外,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管廊、海绵城市、水利设施、冷链物流等,也蕴藏着投资增长点。
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有效克服了经济大起大落,实现了平稳持续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宏观调控主要是围绕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发行量、财政收支、居民收入、投资规模、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等指标搞好综合平衡。各项调控指标由国务院协调各部门反复讨论确定,经过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分工负责,保证目标的实现。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多下功夫,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应根据各项经济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统筹部署,并分别放在五年规划或年度调控中实现。其次,应确保各项经济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宏观调控的政策合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应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当经济偏冷时,踩一下油门;经济偏热时,踩一下刹车,以熨平周期。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产业升级,在自主创新上坚持不懈、舍得投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再次,应把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