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时间:2022-11-07 作者:王凡

  2022年11月7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论坛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院工作处负责承办。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在现场参会,上海市党校系统领导和骨干教师等70余人在线上参加了本次会议。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主持研讨会。

  曾峻教授在学术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成为显学,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第一,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不能忽视,应当把现代化同前现代化思维和后现代化理论对应起来思考。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具有三重超越。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是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实践、落实的重要指导。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更宏大的目标是引领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在研究中,既要有纵向的理论视角,还要有横向的国家、区域比较视野,才能深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

  与会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议题展开研讨。

  顾海良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的历史起源。现代化作为一个革命性术语是中国学术界的首创,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中国、形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必须进一步从道路、学理和哲理上加以阐释,把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主张融入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加以分析。颜晓峰教授前瞻性地把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关于中国式现代战略布局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规律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战略布局。

  权衡研究员针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问题谈了四点看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注意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更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为人类现代化文明做出中国贡献。文军教授以“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确定与实践转向”为题做了专题发言。传统社会学对现代化的经典研究从来就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也没有定于一尊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实现叙事转向和范式转换,进而在实践中充分应对不确定性。唐亚林教授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新命题、新使命、新道路、新理论、新形态,以十五个命题的形式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学问。陈方刘教授围绕“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言,提出“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

  在自由发言环节,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师汤荣光、李宗建、袁峰、赵恩国等围绕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关系、民主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精准性问题等与现场专家互动交流。

  王公龙教授在总结与会学者的主要观点后指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宣讲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必须做到原原本本地学二十大报告,原原本本地讲好二十大精神,要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基本问题分析清楚,既要讲好理论,又要讲好实践,理清其中的问题和矛盾。最后,王公龙教授对发言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线上线下参会的老师们的支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