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江:以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

发布时间:2023-07-09 作者:吴海江,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基地执行主任

  一、作者简介

  吴海江,1961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基地执行主任,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研究》《进博会的时代意蕴与上海实践》等学术专著,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市育才奖等。

  二、书籍简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从提高城市化率到促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所提出的重要理念。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完整阐明了中国式城市化的核心要义,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不仅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初心,也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寄语。

  作为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愿景的奋斗目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上海、怎样建设上海的问题,为正在全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指明了发展方向。202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特别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并提出上海城市建设必须遵循“五个人人”的方向,即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体现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实践和切实感受中,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要求、作用发挥贯穿于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本书以“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渊源与上海实践”为论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和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

  在研究内容上,紧紧聚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成逻辑和时代意义,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系列论述精神,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思想资源以及中国共产党70多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的人民城市实践展开深层意义、内在质地及独特优势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思路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依靠谁、为了谁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城市观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人民城市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人民城市理念在新中国的历史实践及现代建构、上海先行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等问题依次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民城市理念所涉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为论证框架,在古与今、中与西的比较中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本质内核,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其中,全书的核心观点包括:

  城市建设的人本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鲜明标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是人类生活栖居和产业活动的聚落,离开了人的因素,城市的兴起和扩张就无从谈起。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欧洲资本主义城市化的进程,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以现代城市为出发点的理论研究的背景板。作为资本逐利的空间场所,城市构成经典作家观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何以得到确立和扩大,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何以日益普遍物化和贫困化的基本视角,其理论建构也主要在资本积累、产业革命、政治变革以及日常生活四个维度上展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揭示了现代城市作为资本积累及阶级对抗的空间载体,更由此生发出对未来城市社会的美好展望,即城市应当归属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依靠人民。质言之,“人民建”和“为人民”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深入剖析对资本逻辑的根本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城市发展史的历史省思对人本价值的根本复归。

  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所蕴含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城市属性,是共产党人进行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初心所在。人民城市理念从价值取向、生态建设、空间设计与功能设计四个方面,实现对马克思城市异化批判论、城市生态批判论、城市空间正义论与城市功能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城市属于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和城市发展为了人民的三重意义下,就马克思主义城市异化批判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而言,人民城市理念完成了城市归属对象、治理主体及发展目的的确证;就马克思主义城市生态批判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而言,人民城市理念在生态空间与居民生态价值观念的双向生产过程中探索生态建设与人的解放相结合的现实路径;就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正义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而言,人民城市理念以形成符合人民主体精神的空间形态与空间关系为空间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就马克思主义城市功能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而言,人民城市理念追求的是生产与生活、生态空间,传统与现代空间,城市与乡村空间的三重平衡。

  人民城市理念的生成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这一重要理念既是对新中国70多年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面向新时代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道路建构。新中国建立之后,如何接管旧中国遗留的满目疮痍的城市,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改造和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强调依据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聚中国智慧、内含人民意志,既关注当下中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新愿景,充分汲取国外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强调以人文美学为城市的发展赋能,破除了西方世界以资本为中心的衡量标准。同时面向世界,为全球城市化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

  人民城市理念以其社会历史性植根在当代中国城市变革中

  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探索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始终坚持城市的人民属性,将人民的向往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将人民的痛点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将人民的感受作为检验城市建设发展成效的标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共建共治共享。本书在系统阐发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基础上,以上海实践为典型案例,从内在质地与独特优势出发,展现上海学习和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时空体现和基本经验,阐释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创新举措和重大意义,以实证样本的方式具体表现杨浦作为“后工业、新百年”的人民城市理念践行者的新风貌、新作为。此外,本书还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强调上海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创新举措必须具有本土意识和世界视野,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发挥上海作为人民城市理念先行者的示范作用。

  人民城市是中国式城市化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便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城市理念。需要指出的是,21世纪的中国早已深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运用资本的力量带动城市发展既有着现实性,也是历史的必然,但这决不意味着城市发展和治理必须屈从功利主义。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道路上,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推进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在探索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实践方略与治理新路。要总结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经验,从治理结构设计、公共政策设计、功能分区设计等多方面概括出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总方略。上海作为新时代建设人民城市的先行探索者,在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方面已有多姿多彩的空间体现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伴随全球化、多极化的大趋势以及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城市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空间表达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必然以其发展的溢出效应映射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在研究人民城市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意蕴,是本书的主线。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城市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要理念不仅将城市的价值属性提升到城市建设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内在联系,更从制度构建的高度,将现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结合起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要求,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新样态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一年来,针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起源、发展、影响及未来走向的理论研究不断展开,人民城市理念不断生发出新的理论增长点。只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理念重要系列论述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才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人民城市理念的本真要义。

  在研究人民城市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叙述上海实践并总结相关经验,是本书的落脚点。在系统阐发人民城市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践总结相关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而推动上海人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提出在新发展阶段上海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创新举措须有本土意识和世界视野,发挥上海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先行者的示范作用。

  人民城市理念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诠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制,归根到底是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实践的逻辑升华与经验结晶。作为一个相对新生的理论命题,人民城市理念决非是抽象的价值悬设,而是生动地表现在中国大地的历史变革中的。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就是传承和弘扬城市自身的精神品质。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血脉灵魂,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城市精神渗透进城市的每寸肌理,化为文化基因和无形力量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每一处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人民自己创造的城市精神要在“人人起而行之”的氛围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人民自己的行动使城市内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得以外化,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提炼和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这一精神品格作为上海这座城市成长基因和血脉灵魂的“名片”,早已深深镌刻到城市砥砺奋进的发展史和奋斗史中。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即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样本,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开拓者。对于新时代的上海和上海人而言,打造人民城市的典范,就要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矢志不渝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精神谱系,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的生动城市画卷。

  从这一点来说,从事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不仅要讲清楚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新论述和新理念,更要从理论到现实,勾勒出有品质、有温度、有归属的上海画卷,在生活的对话中,叙述好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的上海画卷。